商品篩選

關於本書創作的銘記與致意(節錄)──《若是咧送批》自序|玉米辰

某一天,我偶然翻閱了 《遲來的愛—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遺書》 和 《無法送達的遺書》,才得知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封存了至少七百四十七頁的私人書信,其中包含一百一十二位受難者的遺書。當下,我腦中浮現了一個清晰的創作構想——如果我是郵差,我會想把這些遺書送回家……而最後完成的《若是咧送批》,也與最原初的念頭相差無幾。

政治受難者留下的遺書,必然是寫給最親近的親人—母親、父親、兄弟姐妹、妻子、丈夫、孩子——這些最後的文字,理應被送達。然而在家屬的奔波下,這些遺書歷經六十多年才終於有機會回到家人手中,但多數的「收信人」早已不在人世,留下難以填補的遺憾。這些家書不涉及政治立場,只是親人之間的對話,送達與否,竟成了最卑微請求。

《若是咧送批》選擇以詩的形式呈現,是我首次嘗試寫詩,或許略顯生澀,還請多包涵。有人看過原稿內容之後曾問我,為何堅持 「臺文」與「華文」並陳?因為,在臺灣的政治受難者當中,約五十五%為臺灣籍、四十四%為非臺灣籍。當時的臺灣籍者,泰半不熟悉華語,而是更習慣使用臺語與日語;非臺灣籍者,則大多僅懂得華語。所以本書中這樣的語言選擇,也是我對這兩大族群受難者的致意。

相關商品

我們使用 cookies 來了解您如何使用我們的網站並改善您的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s,點此查看 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