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篩選

我的想念不是燦爛的火花:鄭烱明自選詩集

除了有個人生命的抒情之外,也表達對現實的感受,它包括對專制政權嚴厲的批判,挖掘外在世界被蒙蔽的真實,以及觸探人性的幽微與奧秘,所以,本詩集即是個人的,也是時代的。
ISBN
9789862943274
頁數
277
開本
14.8x21x1.2cm
出版日期
2022-10-15
網購價
NT$ 342 380
數  量

曾經期盼
幸福的時光可以無限延伸
永遠跟隨自己 站在人生的懸崖之前
不能不小心翼翼 為了那最後的小小的願望

本書收錄鄭烱明自選的96首詩,分成「歸途 1968-1971」、「悲劇的想像 1970-1976」、「蕃薯之歌 1977-1981」、「最後的戀歌 1981-1985」、「三重奏 1986-2008」、「凝視 2008-2015」、「死亡的思考 2015-2018」、「詩的誕生 2018-2020」等篇,涵蓋詩人各個階段的創作。

誠如詩人的自我剖析:「我是一個手拿解剖刀的詩人,一邊尋找愛的語言,一邊把刀刺向齷齪的現實的恥部,讓化膿的血水流出、淨化,這是我做為一個詩人的宿命,我願意承擔。 我的詩除了有個人生命的抒情之外,也表達我對現實的感受,它包括對專制政權嚴厲的批判,挖掘外在世界被蒙蔽的真實,以及觸探人性的幽微與奧秘,所以,我的詩是個人的,也是時代的。」

這些詩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感受,更是見證時代的縮影。

本書特色

除了有個人生命的抒情之外,也表達對現實的感受,它包括對專制政權嚴厲的批判,挖掘外在世界被蒙蔽的真實,以及觸探人性的幽微與奧秘,所以,本詩集即是個人的,也是時代的。



得獎紀錄

◎行政院文化部第45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文學類)入選

【後記】
凝視生命,抵抗現實
鄭烱明

一九六五年前後,當我就讀高雄中學高中時,算是一個文藝青年,即使將面臨大學聯考,仍沉迷於閱讀文學雜誌,也嚐試寫一些不成熟的詩和散文,開始投稿《民聲日報》、《文壇》和《笠》詩刊。一九六六年,我考上中山醫專(今中山醫學大學)成為一個醫科學生。我到台中就讀後,認識了住在中部的笠同仁,才正式踏入詩文學的領域,是我詩的出發。

當時負責《笠》編務的桓夫(陳千武)常邀請我參加笠同仁的聚會,我一方面吸收這些詩前輩(包括陳千武、林亨泰、錦連、詹冰、張彥勳、趙天儀)從中文、日文獲得的詩的知識,努力創作,希望能寫出具有獨創性的作品。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五日笠詩社為我當時寫的不成熟的作品舉辦「鄭烱明作品座談會」(紀錄刊於《笠》第十七期)。我感到惶恐與心虛,但深獲鼓勵。一九六八年我正式加入笠詩社成為同仁。我喜歡《笠》詩刊樸素、腳踏土地的性格,對於當時詩壇流行的造作、精神不在家的超現實主義的詩感到排斥。

我能認識陳千武先生及笠同仁,是我的幸運,對於跨越語言的前輩詩人,他們努力不懈的創作精神讓我深感敬佩。我終於了解什麼是詩,我要寫什麼樣的詩。於是我發表「二十詩抄」一系列詩作,獲得讚賞,更在出版第三本詩集《蕃薯之歌》後獲得笠詩獎(一九八二)。

在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六年之間,我一共出版了四本詩集:《歸途》、《悲劇的想像》、《蕃薯之歌》和《最後的戀歌》。事實上,在一九八二年與葉石濤等南部作家創辦了《文學界》雜誌,因為全心投入而減少了創作。但我沒有感到遺憾,因為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在召引著我。《文學界》的七年(一九八二~一九八九),讓我更加認識台灣文學坎坷的歷史。而一九九一年《文學台灣》的創刊,以及一九九六年文學台灣基金會的成立,使我停止創作一段不算短的時間,直到二○○四年左右才逐漸恢復。

我的創作可分前期和後期兩部份。從《歸途》到《最後的戀歌》四本為前期;後期則至目前為止也有四本,它包括:《三重奏》、《凝視》、《死亡的思考》、《詩的誕生》等。

我曾在〈關於詩的思考〉裡說:「詩的共鳴是語言的共鳴,也是意義的共鳴。愛與死,生命的哀愁和現實的抵抗,永遠是創作的泉源。如何將庸俗的、一般的日常性提升為詩的滋養,是詩人的一大考驗。詩人詩想的深度,決定作品境界的高度。」

做為一個努力於詩的創作者而言,坦白說,我的詩不是為讀者而寫,雖然我使用的語言看似平易淺白,但語言背後的思想,還是有它的難懂性存在。我的詩除了有個人生命的抒情之外,也表達我對現實的感受,它包括對專制政權嚴厲的批判,挖掘外在世界被蒙蔽的真實,以及觸探人性的幽微與奧秘。所以,我的詩是個人的,也是時代的。

我是一個手拿解剖刀的詩人,一邊尋找愛的語言,一邊把刀刺向齷齪的現實的恥部,讓化膿的血水流出、淨化,這是我做為一個詩人的宿命,我願意承擔。

二○○八年,許達然教授在我的詩集《三重奏》的評文裡說:「這位醫生詩人是台灣作家探討『主體性』的見證者。……他和Michel Foucault一樣探討後強調『我們全都是活生生的,思考的主體。」又說:「在鄭烱明的詩裡,集結個人主體性的追尋是為了共同主體性的建構。他的詩以反諷的語調形象化個人和共同體主體性的尋求和建構的奮鬥與掙扎。鄭烱明詩的隱喻是台灣文學主體性建構的一個典範。」許教授深刻地論述「個人主體性與共同主體性」,讓我曾中斷創作多年之後重新出發,充滿信心。

詩是我生的密碼,也是我幻想的天國,我喜歡分享它的真誠、聖潔和喜樂。

最後我要感謝玉山社發行人魏淑貞女士,願意出版這本詩集,它是我第一本民間非自費出版的書。

二○二二年一月十九日於高雄

鄭烱明

1948年生於高雄市。高雄中學、中山醫專(今中山醫學大學)醫科畢業,曾任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現已退休。1968年加入笠詩社。1982年與葉石濤等南部作家創辦《文學界》雜誌。《文學界》停刊後,1991年再與作家、學者創辦《文學台灣》雜誌,積極推動台灣文學的發展。1996年成立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曾任台灣筆會理事長、笠詩社社長,現為文學台灣基金會、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文學台灣》雜誌社發行人。 曾獲笠詩獎、吳濁流新詩獎、鳳邑文學獎、南瀛文學獎、高雄市文藝獎、巫永福文學獎。 著有詩集《歸途》、《悲劇的想像》、《蕃薯之歌》、《最後的戀歌》、《三稜鏡》(與曾貴海、江自得合著)、《鄭烱明集》、《三重奏》、《凝視》、《死亡的思考》、《存在與凝視》、《詩的誕生》、《永遠的愛.台灣歌謠創作曲集》。

外譯詩集:《鄭烱明詩選》(蒙文,塔赫譯,2007)、《三重奏》(韓文,金尚浩譯,2010)、《白色的思念》(德文,蔣永學譯,2019)、《抵抗的詩學》(日文,澤井律之譯,2021)。

※下單前歡迎來信或來電詢問有無現貨 service@tipi.com.tw (02)2775-3736

※商品圖檔因螢幕顯色差異略有不同,以實際商品顏色為準。

※訂單成立及付款完成後開立發票,發票金額為使用優惠折抵後的淨額。

※發票將與訂購商品一起出貨,約3─7個工作天送達。如遇週六日、國定假日與連續假期,或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將順延。

※如您收到訂購商品後未收到發票,或有其他需求,歡迎運用「聯絡我們」,我們將於上班時間盡快回覆您。

※售後服務:若收到瑕疵商品,請申請更換新品。回頭書除外。

回頭書售出後恕不退換貨。敬請斟酌,確認可接受再行選購。(關於什麼是回頭書

※本公司保留接受訂單與否及出貨權利。

※亦可參考以下實體書店門市或網路書店。各通路庫存、售價與營業時段不一,請逕洽該店,以該店實際情形為準。

三民書局聚珍臺灣、奎府聚小小書房、友善書業社員書店誠品博客來TAAZE讀冊 等。

使用心得

歡迎已購買本書的會員踴躍分享讀書心得,讓其他會員更容易找到適合的書籍。如果您還不是會員,歡迎加入會員並分享心得!

問與答

(使用問與答前請先登入)

延伸閱讀

我們使用 cookies 來了解您如何使用我們的網站並改善您的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s,點此查看 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