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原住民的身分認定,是百年來國家與原住民族權力關係的縮影。日治之前,身分由族人決定。到了日治時期,國家強制標註原民身分,伴隨著主流社會的歧視,族人對原民身分發生污名認同。隨著原住民族運動的興起,族人逐漸走出污名,主動爭取身分,呈現出「認同的威名」。
2022年《原住民身分法》從姓規定釋憲案成為這段歷程的重要節點,激發原住民社群內部前所未有的激烈議論。隨後《原住民身分法》修法,更加深社會對身分、制度與族群關係的對話。
本書採「奏鳴曲式」結構,集結釋憲案前後關於原住民身分議題公開發表的文章,分為「呈示」、「發展」與「再現」三章,逐步推進:從人口遽增背後的認同變化談起,進入釋憲期間的多元觀點交鋒,並延續至修法前後的發展與反思。
透過這些真誠又銳利的文字,原住民展現出公共議論的能動性,凝聚認同,積極呈現屬於自己的當代表述。
本書特色
★見證「原住民身分」從被動烙印到積極爭取、主動論述的歷史轉變。
★集結原住民的公共書寫,呈現議論現場的多元觀點與主體能動性。
序
陳叔倬
原住民身分是原住民社會中,最重要的議題。在遇到現代國家之前,原住民長久以來自主決定誰是族人、誰不是族人。但被國家管理之後,原住民身分即轉主動為被動,由國家來認定。在日本時代,國家分類個人的種族,包括原住民。當時的種族分類結果,直到今日仍為我國政府認定民族成員的基礎。簡而言之,過去百年來誰是誰不是原住民,一直由國家決定。
於是乎,原住民對於原住民身分,一直是被動的認同,而非主動的認同。1987年謝世忠教授出版了《認同的污名》一書,指出當時的原住民在長期遭受主流社會的負面標籤後,內化這些負面形象,產生污名的身分認同。然而,隨著身分認定相關法律的修正,自1990年開始,許多原本不得被認定為原住民身分的人紛紛主動提出申請,呈現出「認同的威名」。
2022年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之原住民身分案」憲判案,則是原住民身分認同污名轉向威名的重大關鍵事件。審查期間聲請人、與各方原住民及眷屬家屬有非常多的公共議論,篇篇都是當代原住民針對原住民身分法制的珍貴見解。宣判後《原住民身分法》預告將修正,社會上同時發生許多與原住民身分有關的社會事件,於是針對原住民身分的公共議論持續中。直至2024年《原住民身分法》修正,原住民身分進入另一個新境界。
以上過程,像極了一首原住民身分污名轉威名的奏鳴曲。
本書集結以上原住民身分威名認同的相關文章,以「奏鳴曲式」結構進行編排,分為「呈示、發展、再現」三章。
第一章呈示收錄期刊論文〈認同的威名:漢父原母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的人口研究〉,利用2001至2017年原住民人口快速增長的真實狀態,分析原住民認同從污名轉威名的發展狀況。
第二章發展則收錄了2022年1月17日憲法法庭辯論日、至2022年4月17日宣判日70多天之間,逾10位原住民及家屬針對憲判投書媒體的22篇短文。
第三章再現收錄了宣判日至2025年初,18篇以上作者針對憲判結果、原住民身分相關社會案件、身分法修正後人口變遷等的觀點及分析。
這些文章全部都已公開刊登。為了真實呈現文章刊登時的作者狀態以及社會氛圍,內文以及作者背景介紹都保留刊登時的狀態,未因時間發展進行更改。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原住民同胞、以及他們的家屬。
編者簡介
陳叔倬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史丹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泰雅族yama
悠蘭.多又 Yulan Toyuw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宜蘭縣大同鄉松羅部落、泰雅族
巴杜.悠蘭 Batu Yulan
政治大學政治系學士生。宜蘭縣大同鄉松羅部落、泰雅族
※下單前歡迎來信或來電詢問有無現貨 service@tipi.com.tw (02)2775-3736
※商品圖檔因螢幕顯色差異略有不同,以實際商品顏色為準。
※訂單成立及付款完成後開立發票,發票金額為使用優惠折抵後的淨額。
※發票將與訂購商品一起出貨,約3─7個工作天送達。如遇週六日、國定假日與連續假期,或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將順延。
※如您收到訂購商品後未收到發票,或有其他需求,歡迎運用「聯絡我們」,我們將於上班時間盡快回覆您。
※售後服務:若收到瑕疵商品,請申請更換新品。回頭書除外。
※本公司保留接受訂單與否及出貨權利。
※亦可參考以下實體書店門市或網路書店。各通路庫存、售價與營業時段不一,請逕洽該店,以該店實際情形為準。
我們使用 cookies 來了解您如何使用我們的網站並改善您的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s,點此查看 隱私政策。